您现在的位置:环保在线>超滤膜网频道 >行业资讯

重庆|“膜”法自然 扼住地球呼吸的“白色污染”

2025年05月09日 17:42:06来源:“膜”法自然
  导读:为了治理农田白色污染,响应“双碳”目标号召,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膜”法自然团队历经3年的技术研发时间,克服许多困难,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型可降解地膜,它能推动农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在2025年4月5日至2025年5月7日这期间,该团队在项目负责人谭世宜的带领下前往重庆市永川区胜利路街道永钢村农作物生长基地,开展对新型微生物可降解地膜使用的调研实践活动。
图1 团队成员调研永钢村农作物生长基地
 
  田间地头探需求,技术落地寻突破
 
  该团队围绕可降解地膜的田间适用性、降解周期、成本效益等核心问题,验证自主研发的可降级地膜性能,探索农业环保新路线,队员们深入基地农田展开调研:
 
  • 实地观测:在玉米、蔬菜种植区对比传统地膜与可降解地膜的保温保湿效果,记录作物生长长达30天,在这15亩对比试验田中,可降解地膜在温度方面较传统PE地膜提升了75%,土壤含水量提升了75.3%,人工费用100%节约。通过对照,使用可降解地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提升了劳动效率。
图2 团队成员观察、纪录农作物生长状况
 
  • 样品测试:团队现场演示自主研发的可降解地膜样品,通过拉伸强度、耐候性试验,降解周期,可降解地膜利用“负载成膜”和“化学改性二氧化硅”技术创新的加成聚合反应,使地膜具有降解时间可调控的特点,通过“改性碳酸钙碳酸晶须”使地膜的拉伸强度增强,地膜中的化学元素通过反应可为土壤提供养分,使作物产量增多。
图3 团队成员介绍地膜产品的降解性能
 
  创新感悟:从实验室到土地的成长跨越
 
  项目负责人谭世宜坦言:“田间环境比实验室复杂十倍,暴雨后膜体开裂问题让我们意识到抗逆性改良的重要性”。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到5条农户改进建议,为产品迭代提供重要方向。生态学院张教授评价:“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正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范式”。
 
  结语
 
  据悉,该团队已与全国3家试点基地合作,下一步根据农户提出的建议来使我们产品更加完美。团队日复一日的试验改进,不怕困难的精神彰显高校青年以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
 
  本文系“膜”法自然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处理。图片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保在线,转载请必须注明环保在线,https://www.hb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门频道

关于我们|本站服务|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企业建站|旗下网站|友情链接|兴旺通|意见反馈

环保在线 - 环保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copyright hbzh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 贾熙明律师 IcP备案号:浙B2-20100369   广播电视节目经营许可证
网站客服:
采购客服:
采购微信:
服务咨询:
展会合作:
友情链接:
服务咨询:0571-87209775
客服热线:0571-87209775
采购热线:0571-87759925
投诉热线:0571-87209775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0104号